短肠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小肠被大量切除,造成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从而引发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该病常因肠道功能严重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问题。
短肠综合征多由克罗恩病、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栓塞、外伤或肿瘤等疾病需手术切除大部分小肠所致。术后剩余小肠长度无法满足消化吸收需求,导致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吸收便被排出。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胀、腹痛、体重下降,严重时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长期患病者可能因维生素B12、铁、钙等吸收障碍引发贫血、骨质疏松。若切除部位包含回肠末端,还会影响胆汁酸重吸收,加重脂肪泻症状。
确诊后需采取个体化治疗,轻症患者可通过少食多餐、高蛋白低脂饮食配合肠内营养制剂改善症状。药物治疗常使用洛哌丁胺等止泻药控制腹泻,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同时补充维生素B12、钙剂等营养素。对于顽固性病例,可考虑肠康复治疗或手术延长肠内容物通过时间。日常需定期监测营养指标,避免进食高渗性食物加重肠道负担,任何治疗方案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