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回肠炎的严重程度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进展判断,通常不能一概而论。若由克罗恩病引起,病程较长且可能反复发作;若为感染或药物刺激所致,多数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良好。
1、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属于慢性炎症性肠病,累及末端回肠时可能引发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长期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药物控制炎症,严重时需通过肠段切除术治疗。
2、感染性回肠炎
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常伴随发热、水样便等症状。通过粪便培养明确病原体后,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等药物治疗,配合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通常2周左右可缓解。
3、药物或理化因素刺激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接触放射性物质可能损伤回肠黏膜,导致糜烂或溃疡。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后,配合硫糖铝混悬凝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黏膜保护剂和益生菌制剂,多数患者1-3个月可逐渐修复。
出现持续性腹痛、血便或消瘦等症状时,建议及时进行肠镜和病理检查。日常生活中需保持低纤维饮食,避免摄入辛辣食物,严格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和肠黏膜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