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睫是指睫毛生长方向异常,向眼球方向生长并摩擦角膜或结膜的一种眼部疾病。这种情况可能由先天因素或后天获得性原因引起,常见于眼睑结构异常或炎症性疾病患者。
倒睫的发生主要与眼睑解剖结构改变有关。先天性倒睫多见于婴幼儿,由于睑缘部眼轮匝肌过度发育或睑板发育不全导致睫毛内翻。后天性因素中,沙眼引起的睑结膜瘢痕收缩最为常见,约占发病率的30-40%。此外,眼睑外伤、化学烧伤愈合后形成的瘢痕,以及老年性睑内翻导致的眼睑松弛都可能改变睫毛生长方向。长期配戴隐形眼镜或眼部反复感染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异物感、眼红、畏光和反射性流泪,严重者可出现角膜上皮剥脱。临床统计显示,约15%的倒睫患者会继发角膜炎,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角膜溃疡甚至视力下降。诊断时需进行裂隙灯检查,重点观察睫毛与角膜接触情况,并评估眼睑结构异常程度。
建议出现相关症状及时至眼科就诊。治疗方式需根据病因选择,轻度病例可采用电解破坏毛囊,中重度患者往往需要手术矫正。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揉眼加重损伤,合并干眼症者可遵医嘱使用人工泪液。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睫毛生长方向和角膜修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