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葡萄球菌感染通常由皮肤屏障受损、免疫力低下以及医源性因素等原因引起,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该菌属于皮肤常驻条件致病菌,当人体防御机制异常或皮肤完整性破坏时可能引发感染。
1、皮肤屏障受损
表皮葡萄球菌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引发感染,如手术切口、外伤或烧伤等开放性创面。皮肤屏障破坏后,细菌可深入皮下组织并繁殖,导致局部红肿、疼痛或化脓。患者需及时清创消毒,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2、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控制不佳、HIV感染等免疫缺陷状态易诱发感染。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时,机体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清除能力下降,可能发展为血流感染或植入物相关感染。临床常用头孢唑林、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重症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万古霉素。
3、医源性因素
留置导管、人工关节或心脏起搏器等侵入性医疗操作可能带入细菌。医疗器械表面形成的生物膜会增强细菌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此类感染需及时移除或更换装置,并联合使用利奈唑胺、达托霉素等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清创。
出现疑似感染症状时应避免挤压病灶,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免疫力低下人群需定期监测感染指标,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足疗程用药,不可自行停药以防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