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症状主要包括消化道不适、皮肤异常、肝区疼痛等,治疗方法有驱虫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手术治疗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消化道不适
肝吸虫寄生于胆管或肠道时,可能刺激局部黏膜,引起恶心、腹胀、腹泻、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因寄生虫代谢产物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表现。
2、皮肤异常
虫体分泌物可作为过敏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皮肤荨麻疹、瘙痒等症状。这类症状多呈阵发性,严重时可能伴随局部水肿或发热。
3、肝区疼痛
长期感染可导致胆管炎或胆道梗阻,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绞痛。部分患者因肝脏肿大出现持续性胀痛,若合并胆管结石,疼痛可能向肩背部放射。
4、驱虫治疗
吡喹酮能穿透虫体表皮引起痉挛性麻痹,阿苯达唑可抑制虫体摄取葡萄糖。这两种药物需根据感染程度调整剂量,常见疗程为3-7天,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变化。
5、对症支持治疗
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修复受损肝细胞,熊去氧胆酸能促进胆汁排泄。对于严重营养不良者,需补充维生素B族、蛋白质等营养素,必要时进行静脉营养支持。
6、手术治疗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适用于胆道梗阻患者,可通过取虫、放置支架解除阻塞。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者,可能需要实施脾切除或分流术。
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粪便虫卵检测或血清学检查。治疗期间需避免生食鱼虾,家庭成员应同步筛查。重症患者治疗后需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持续观察1年以上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