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平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科

针灸有哪些功效和副作用

针灸有哪些功效和副作用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通常具有缓解疼痛、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免疫系统功能以及调节消化功能等功效和作用。其副作用可能包括局部出血、瘀血、晕针、感染风险及神经损伤等。

1、缓解疼痛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释放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从而有效缓解偏头痛、骨关节炎及术后疼痛。临床数据显示,约60%慢性疼痛患者经针灸治疗后疼痛程度降低。

2、调节神经功能

针灸可调节自主神经平衡,改善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紊乱症状。研究显示特定穴位刺激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促进副交感神经活动。

3、促进血液循环

针体刺激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流量,加速代谢废物清除。对于术后肿胀或运动损伤患者,能缩短30%左右恢复周期。

4、改善免疫系统功能

针灸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定期治疗可使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下降约25%。

5、调节消化功能

足三里等穴位刺激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监测显示针灸后胃电节律正常化率达70%。

常见副作用中,局部出血多因毛细血管损伤,发生率约3%-5%;瘀血通常在24小时内自行吸收;晕针多见于初次治疗者,与紧张或体质相关,发生率约1%;感染风险与操作规范直接相关,正规机构发生率低于0.1%;神经损伤多因进针过深,合格医师操作时罕见。

接受针灸治疗建议选择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治疗前如实告知医师身体状况。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凝血功能障碍者应提前告知医师。治疗过程中出现心慌、冷汗等晕针先兆需立即告知施针者。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