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导致鼻塞主要与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以及鼻甲肥大等因素有关。这些改变可能影响鼻腔通气功能,出现鼻塞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具体原因。
1、鼻腔黏膜充血肿胀
感冒病毒入侵鼻腔黏膜会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促使组胺等炎性介质释放,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这种充血肿胀会使鼻腔空间缩小,常见表现为交替性或持续性鼻塞,可能伴随灼热感或瘙痒感。
2、分泌物增多
病毒感染刺激杯状细胞分泌大量黏液,混合脱落上皮细胞形成黏稠鼻涕。当分泌物蓄积在鼻道超过50ml时,可能形成物理性阻塞,患者常出现擤鼻困难、夜间打鼾等症状。这种机械性堵塞在儿童中尤为明显,因其鼻腔相对狭窄。
3、鼻甲肥大
持续炎症刺激可导致下鼻甲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增生肥大,使鼻甲体积增加30%-50%。肥大的鼻甲会挤压总鼻道,造成持续性鼻塞,可能伴有嗅觉减退。这种情况在过敏性体质患者中更为常见,病程超过一周者发生率达60%以上。
出现鼻塞症状时应避免用力擤鼻,防止引发鼻出血或中耳炎。可通过生理盐水鼻腔冲洗、蒸汽吸入等方式缓解症状,若伴随黄脓涕或发热超过3天,需警惕细菌感染可能。建议在耳鼻喉科医生指导下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或抗组胺药物,通常选择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氯雷他定片等药物,连续使用血管收缩剂不宜超过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