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真菌性疾病,主要通过吸入环境中的孢子传播,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等,诊断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治疗多采用抗真菌药物。
1、病原体
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存在于富含鸟类或蝙蝠粪便的土壤中。当人体吸入其孢子后,孢子可在肺部转化为酵母样形态,引发感染。该病原体在特定地理区域如美洲中部和东部较为流行。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方式为吸入含有真菌孢子的空气粉尘。常见于清理鸡舍、洞穴探险或接触腐殖土等活动。人际间直接传播极为罕见,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
3、症状表现
轻症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寒战、干咳。播散型感染可累及肝脾、骨髓,表现为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慢性肺部空洞病变,导致咳血、呼吸困难。
4、诊断方法
病原学检查是金标准,包括痰液或组织标本培养、组织病理学发现酵母细胞。血清学检测如抗原检测适用于急性期和播散型病例。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结节、纵隔淋巴结钙化等特征性表现。
5、治疗措施
轻症无需治疗可自愈,中重度感染需使用伊曲康唑胶囊、两性霉素B注射剂或氟康唑片等抗真菌药物。播散型病例需延长疗程至1年以上,合并HIV感染者需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进入高危区域时可佩戴N95口罩。若出现持续咳嗽、不明原因发热或体重减轻,建议尽早就医并进行针对性检查,严格遵循医嘱完成抗真菌疗程以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