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的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以及心胆气虚等类型,多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具体分型需由中医师根据症状、舌脉等综合判断,以下为常见证型:
1、肝火扰心
此类患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导致心神被扰,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急躁易怒,常伴有口苦咽干、头痛目赤等症状。舌象可见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疏肝泻火为主,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配合针灸太冲、行间等穴位。
2、痰热内扰
多由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酿生痰热,临床常见失眠多梦、胸闷脘痞、恶心嗳气,舌苔黄腻且脉滑数。此类患者需清热化痰,常使用黄连温胆汤配合陈皮、竹茹等药物,辅以丰隆、内庭等穴位刺激。
3、心脾两虚
长期思虑过度或久病耗伤气血所致,典型表现为早醒难眠、心悸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薄且脉细弱。治疗当补益心脾,归脾汤为基础方,可加入酸枣仁、柏子仁等安神之品,配合足三里、神门等穴位艾灸。
4、心肾不交
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因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出现心烦不寐、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且脉细数。治疗需滋阴降火、交通心肾,选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配合太溪、涌泉等穴位调理。
5、心胆气虚
多由突受惊恐或体质虚弱所致,表现为虚烦不眠、触事易惊、气短自汗,舌淡脉弦细。治宜益气镇惊,方用安神定志丸,可佐以珍珠母、牡蛎等重镇安神药物,配合心俞、胆俞等背俞穴治疗。
日常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睡前过度思虑或剧烈活动。建议晚餐适量,忌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品。若长期失眠影响生活,应及时到中医科就诊,通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中药、针灸等综合调理,切勿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