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多壮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

血小板低应如何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包括对因治疗、药物治疗、输注血小板、脾切除以及日常调理等,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以下为具体治疗措施:

1、对因治疗

血小板减少可能由药物反应、感染或血液疾病等引起。若因服用抗凝药或化疗药物导致,需遵医嘱调整用药;若存在病毒感染,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则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2、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慢性患者可口服艾曲泊帕等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严重出血时可使用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

3、输注血小板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或存在活动性出血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悬液。但需注意反复输注可能产生抗体,适用于手术前准备或危及生命的出血情况。

4、脾切除

药物治疗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若病程超过12个月且血小板持续低于30×10^9/L,可考虑脾脏切除术。该手术能减少血小板破坏,约60%-80%患者术后血小板可回升。

5、日常调理

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瘦肉和菠菜,避免腌制食品。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出血征象。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需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服用抗凝药物或偏方。若出现头痛呕吐、血尿或黑便等严重出血表现,应立即急诊就医。治疗方案应根据血小板计数、出血风险及病因动态调整,部分患者需长期随访管理。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