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是指发生在第二颈椎(枢椎)齿状突部位的骨折,常见于外伤、运动损伤或交通事故等情况。这种骨折可能导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损伤脊髓引发神经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定义与解剖结构
齿状突是枢椎向上突起的骨性结构,与第一颈椎(寰椎)形成寰枢关节,负责头颈部旋转功能。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线位置分为Ⅰ型(尖端骨折)、Ⅱ型(基底部骨折)和Ⅲ型(累及枢椎椎体)。其中Ⅱ型骨折因血供较差,愈合难度较大。
2、常见原因
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高速外力撞击头部是主要诱因,尤其是急刹车时头部前倾导致颈椎过伸或过屈。此外,骨质疏松患者可能在轻微外力下发生骨折,如老年人跌倒时头部着地。
3、症状与诊断
患者常表现为颈部剧痛、僵硬,转头时疼痛加剧,可能出现上肢麻木或无力等神经压迫症状。部分严重病例会出现呼吸困难、四肢瘫痪等脊髓损伤表现。诊断需结合X线、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CT能清晰显示骨折线走向,MRI可评估脊髓受压情况。
齿状突骨折属于脊柱严重损伤,确诊后需严格制动颈部,避免二次损伤。治疗方式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颈托固定或手术内固定,恢复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情况。出现颈部外伤后持续疼痛或神经症状时,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