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补液制剂和止泻药物,需根据病情遵医嘱选择。常见治疗方式包括抗菌治疗、补液治疗、止泻治疗、调节肠道菌群以及退热治疗等。
1、抗菌治疗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感染引起,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可抑制细菌DNA合成。对儿童或孕妇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克肟、头孢曲松,或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用药需完成疗程避免耐药。
2、补液治疗
患者因腹泻易脱水,轻症可用口服补液盐Ⅲ补充电解质。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止泻治疗
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修复黏膜屏障。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避免影响抗菌效果。严重腹泻者可短期使用洛哌丁胺,但禁用于高热或血便患者。
4、调节肠道菌群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微生态制剂,可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建议与抗生素间隔3小时服用。
5、退热治疗
体温超过38.5℃时,可临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布洛芬混悬液,注意避免空腹服药。
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用药规范,完成抗生素全程治疗。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血性腹泻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卫生,选择易消化食物,避免生冷刺激饮食加重肠道负担。所有药物均应在感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