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能听到声音主要与声音传导、信号转换及神经传递等生理机制有关。声音通过外耳、中耳、内耳传导,最终由听觉神经传递至大脑解析,从而形成听觉。
1、外耳收集声波
耳廓呈漏斗状结构,可有效收集周围环境的声波,并将声波通过外耳道传递至鼓膜。声波在密闭的外耳道内产生共振效应,增强中低频声波的传导效率。
2、中耳传导振动
鼓膜接收声波后产生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将振动放大22倍,经卵圆窗传入内耳。咽鼓管通过调节中耳腔气压,维持鼓膜正常振动幅度。
3、内耳转换信号
耳蜗内的基底膜随着淋巴液波动产生行波,刺激约1.5万个毛细胞发生机械弯曲。毛细胞顶部的静纤毛通过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电位变化,将机械能转化为生物电信号。
4、听觉神经传递
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将电信号以动作电位形式,通过听觉神经传递至脑干。信号在蜗神经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等中继站进行初步整合处理。
5、大脑皮质解析
电信号最终到达颞横回的听觉中枢,经40多个脑区的协同处理,完成声音强度、频率、方位等特征分析,并与记忆信息比对形成有意义的听觉认知。
日常需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于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佩戴耳机时应遵循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时长不超过60分钟)。若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等症状,建议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等专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