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副主任医师

江西省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放射性核素检查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检查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进行疾病诊断的医学影像技术。其通过追踪示踪剂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帮助评估器官功能及病变情况。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应用和主要特点如下。

1、基本原理

放射性核素检查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即示踪剂)引入人体,这些物质会参与特定器官的代谢或血液循环。通过γ相机、SPECT或PET等设备检测放射性信号,生成反映器官功能状态的图像。例如,甲状腺检查常用碘-131,因其可被甲状腺组织特异性摄取。

2、常见应用

该技术广泛用于多系统疾病的评估。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转移灶可通过碘-131显像诊断;骨扫描(如锝-99m标记药物)能早期发现骨转移瘤;心肌灌注显像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范围;肾动态显像则可分析分肾功能及尿路通畅性。

3、主要特点

与传统CT、MRI等结构成像不同,放射性核素检查侧重显示器官功能和代谢变化,能在疾病早期发现异常。其灵敏度高,例如骨扫描可比X线早3-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同时属于无创检查,所用放射性物质半衰期短,辐射剂量通常低于常规X线检查。

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妊娠期女性应提前告知医生。检查后建议多饮水促进示踪剂排泄,24小时内避免密切接触孕妇及儿童。具体检查方案需由核医学科医生根据临床需求制定,以最大限度发挥其诊断价值并确保安全性。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