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皮样胃炎通常是胃黏膜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出现的慢性炎症性改变,多数情况下属于良性疾病,但需要及时治疗。其严重程度主要与是否及时干预和个体情况有关。
1、疾病性质
鸡皮样胃炎多由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引起,胃黏膜呈现密集小结节样改变。这种情况属于胃黏膜的慢性活动性炎症,虽然存在癌变风险,但癌变概率较低,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大多预后良好。
2、潜在风险
若长期未规范治疗,炎症持续存在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3-6倍,因此建议确诊后尽早开始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3、治疗效果
通过四联疗法(如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胶囊)规范治疗14天,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可达85%-90%。治疗后胃黏膜的鸡皮样改变多可逐渐消退,但需注意治疗后1个月需复查碳13呼气试验确认疗效。
建议确诊鸡皮样胃炎的患者及时消化内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治疗期间需注意分餐制防止交叉感染,避免食用腌制、烧烤类食品,治疗后定期胃镜复查有助于监测黏膜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