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到损害后引发的一种晚期进行性肝病,以弥漫性肝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为主要特征。其形成通常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因素有关,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结构异常。
1、病因
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包括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长期未控制,导致肝细胞反复炎症坏死。其次是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脂肪变性。此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随着病程进展,也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其他如胆汁淤积、代谢障碍性疾病等占比较小。
2、病理变化
肝脏在持续损伤过程中,肝星状细胞活化产生过量细胞外基质,形成纤维间隔分割肝小叶。再生结节形成和假小叶结构破坏了正常肝血流,导致门静脉高压。这种结构性改变使肝脏质地变硬,表面呈颗粒或结节状。
3、临床表现
代偿期可能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失代偿期会出现门脉高压体征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减退表现包括黄疸、凝血障碍。部分患者伴随肝掌、蜘蛛痣等内分泌紊乱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
日常需注意戒酒、避免肝毒性药物,慢性肝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若出现腹胀、呕血或意识改变等表现,应立即就医进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及肝功能评估,必要时接受抗纤维化治疗或肝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