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的腹壁缺损性疾病,因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向体表突出形成。其形成主要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腹压增高因素相关,需通过体格检查结合超声等影像学手段确诊。
1、发病机制
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形成的鞘状突若未正常闭合,会遗留潜在通道。当腹内压长期增高时,肠道等脏器易经此薄弱区进入腹股沟管,形成可复性包块。先天性因素是儿童发病主因,而成人多与腹压增高有关。
2、典型表现
腹股沟区出现时隐时现的柔软包块是该病特征,站立、咳嗽时包块突出,平卧后多可自行回纳。部分患者伴随局部坠胀感,发生嵌顿时会出现剧烈疼痛、呕吐等急腹症表现,需急诊处理。
3、治疗原则
手术修补是根治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微创手术。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观察,部分鞘状突有自愈可能。嵌顿疝需立即手法复位或手术探查,避免肠管坏死。
患者确诊后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选择软质腰带提供局部支撑。术后需遵医嘱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降低复发风险。日常若发现包块突出无法回纳或疼痛加剧,应及时就医排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