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通常需由专业医生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主要步骤包括定位、消毒、麻醉、穿刺、取样及后续处理等,需严格遵循规范以降低风险。
1、定位
患者通常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医生通过触诊确定髂前上棘或髂后上嵴等穿刺点,必要时借助超声引导精确定位。
2、消毒与麻醉
穿刺区域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随后使用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进行逐层浸润麻醉,减轻操作疼痛。
3、穿刺与取样
将骨髓穿刺针垂直刺入骨面,进入骨髓腔后拔出针芯,连接注射器抽取骨髓液0.1-0.2毫升,用于涂片或病理检查。操作中需注意控制进针深度及力度。
4、术后处理
拔针后立即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5-10分钟止血,观察有无渗血或血肿。术后24小时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剧烈活动。
完成操作后需将样本及时送检,患者需遵医嘱观察有无发热、持续疼痛等异常。骨髓穿刺属于有创操作,存在感染、出血等风险,建议在正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