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并不完全由缺钙引起,但缺钙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该病的发生通常与钙摄入不足、激素水平变化以及维生素D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
1、缺钙
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矿物质成分,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日常饮食中乳制品、豆制品等摄入过少可能影响钙储备,但单纯补钙并不能完全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
2、激素变化
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量流失,每年骨密度可下降2%-3%。男性睾酮水平降低也会影响骨代谢平衡,这类激素因素导致的骨质疏松需通过药物调节而非单纯补钙。
3、维生素D不足
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钙吸收,维持血钙浓度。日均日照不足30分钟或肝肾疾病患者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吸收率下降至10%-15%,此时即使补钙也难以被有效利用。
建议日常保证每日800-1000mg钙摄入,同时进行适度负重运动。若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应及时到内分泌科进行骨密度检测,医生可能会根据检测结果开具双膦酸盐类药物或维生素D补充剂。任何补钙措施都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过量补充引发肾结石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