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症在中医中通常根据辨证分型进行治疗,常见证型包括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湿热浸淫、瘀血阻络等,临床多采用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综合疗法。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的舌脉症状进行个体化调整。
1、肝肾亏虚
此类患者多因久病耗伤或先天不足,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中医常用虎潜丸为基础方,方中熟地黄、龟甲滋补肾阴,黄柏清虚热,配伍牛膝强筋骨。针灸可选取肾俞、肝俞、太溪等穴位,采用补法刺激。
2、脾胃虚弱
表现为肢体萎软无力、食少便溏者,多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利湿,可配伍黄芪增强补气效果。配合足三里、脾俞等穴位艾灸,每日15-20分钟,有助于改善脾胃运化功能。
3、湿热浸淫
常见于夏季或久居湿地者,症见肢体灼热、小便黄赤。治疗以加味二妙丸为主方,苍术、黄柏清热燥湿,牛膝、薏苡仁利湿通络。针灸选取阴陵泉、曲池等穴位,采用泻法清除湿热。同时需注意避免辛辣肥甘饮食。
4、瘀血阻络
外伤或久病致气血运行不畅者,可见肌肤甲错、舌质紫暗。常用补阳还五汤化裁,重用黄芪补气,配合当归、赤芍、地龙等活血通络药物。推拿治疗时可沿经络走向施行揉捏手法,重点松解局部肌肉结节。
日常应注意保持适度功能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方面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肝肾不足者可搭配黑芝麻、枸杞等食疗。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调整药方,切忌自行增减药物剂量,孕妇及特殊体质者用药前应详细告知医师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