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发热以及脱水等,具体表现因感染程度和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该病起病急骤,需及时进行规范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1、腹痛
痢疾患者常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或持续性隐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肠道黏膜受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反应,刺激肠道平滑肌痉挛收缩是腹痛的主要原因。
2、腹泻
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可达10-30次,粪便量少且伴有腥臭味。肠道黏膜溃疡形成导致渗出增加,同时肠蠕动亢进促使排泄物快速通过肠道。
3、里急后重
患者常有频繁便意但排便不畅感,肛门坠胀不适。直肠黏膜炎症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引发持续排便反射,但实际肠道内容物已排空。
4、发热
多数患者体温可达38-40℃,伴随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内毒素血症激活体温调节中枢,引发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导致体温升高。
5、脱水
严重腹泻和呕吐会引起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症状。体液大量丢失导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出现循环衰竭和意识障碍。
若出现疑似痢疾症状,特别是婴幼儿或老年患者,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治疗期间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进食高纤维或刺激性食物。疾病具有传染性,患者需做好个人卫生和排泄物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