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损在中医中通常指因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或过度耗损等因素,导致气血阴阳失衡的虚弱状态。其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衰退,常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类型,需通过辨证施治进行调理。
1、病因机制
先天禀赋不足或母体孕期失养可能造成根基不固。后天因素包含饮食失调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不足;长期患病耗损正气;过度劳累或七情内伤致使精气亏损。产后失血过多或术后调养不当也是常见诱因。
2、典型症状
气虚者多见气短懒言、自汗倦怠,活动后加重;血虚常伴面色苍白、心悸失眠;阴虚易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阳虚则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舌脉方面多呈现舌淡苔少,脉象细弱或沉迟等虚象。
3、治疗调养
中医以「虚则补之」为原则,根据证型选用归脾汤补益心脾,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配合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饮食宜选用山药、红枣等平补之品,避免过度进补加重脾胃负担。
出现持续疲劳、消瘦等虚损表现时,建议至正规中医机构就诊。日常需保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保证子午时段睡眠,冬季注意防寒保暖。情志方面应避免思虑过度,可通过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调节身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