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副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消化科

肝脏弥漫性改变是什么

肝脏弥漫性改变是指肝脏组织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广泛、均匀的结构异常,通常提示肝实质存在弥漫性病变。常见原因包括脂肪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纤维化以及药物或酒精性肝损伤等。

1、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是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所致,超声检查可显示肝实质回声增强,后方衰减。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表现。控制体重、调整饮食是主要干预措施。

2、病毒性肝炎

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会导致肝细胞广泛水肿和坏死。血液检测可见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伴随黄疸、恶心等症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3、肝硬化

这是慢性肝病终末阶段的表现,正常肝小叶结构被假小叶取代。影像学可见肝脏表面结节样改变,伴随门静脉高压时可能出现脾大、腹水等并发症,需针对病因进行综合治疗。

4、肝纤维化

长期慢性损伤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形成弥漫性纤维间隔。可通过肝脏弹性成像评估纤维化程度,早期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

5、药物或酒精性肝损伤

长期饮酒或服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会导致肝细胞广泛变性,戒断相关危险因素后多数患者肝功能可逐渐恢复。

发现肝脏弥漫性改变应及时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筛查、肝脏弹性检测等检查。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慎用可能伤肝的药物,并遵医嘱定期复查肝脏影像学和肝功能指标。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