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出血可能是掏耳朵不当、外伤等生理性原因,也可能与外耳道炎、鼓膜穿孔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
1、生理性原因
频繁用力掏耳或使用尖锐物品清洁耳道时,可能划伤外耳道皮肤导致出血。这种情况出血量较少,可能伴有轻微疼痛或瘙痒感。日常应避免自行挖耳,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2、外耳道炎
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可能侵蚀血管引发渗血,常伴随耳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治疗时需先清理耳道分泌物,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可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
3、鼓膜穿孔
爆炸、掌击耳部等气压伤或中耳炎进展均可导致鼓膜破裂出血,表现为突发耳痛、耳闷、听力锐减。急性期需使用阿莫西林胶囊预防感染,穿孔较大者需通过鼓室成形术修复,术后需避免耳道进水。
若排除挖耳等明确诱因后仍反复出血,或伴随眩晕、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应及时进行耳内镜、颞骨CT等检查。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等可能影响耳压的行为,耳道出血时切勿自行冲洗或填塞棉球,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