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和脑梗死通常由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以及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血管损伤、血栓形成,从而引发心脑血管事件。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增加心脏和脑部的供血压力。持续高压状态可能诱发动脉痉挛或斑块破裂,最终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一般需遵医嘱使用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药物控制血压。
2、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或脑动脉。此类患者多存在血脂异常,可通过颈动脉超声或冠脉CTA检查发现。治疗常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配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
3、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易导致肥胖和代谢异常,加速动脉硬化进程。这类人群常伴随血糖、尿酸升高等代谢紊乱,需通过戒烟、低盐低脂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改善。
4、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管基底膜增厚,血液粘稠度增高,同时糖代谢产物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较常人高2-4倍,需使用二甲双胍片、达格列净片、利拉鲁肽注射液等药物控制血糖,并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
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若出现持续胸痛、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及时接受溶栓或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