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缺血、药物或过敏以及遗传等因素引起。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或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治疗。
1、感染
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是结肠炎常见的诱因。例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病原体侵入肠道黏膜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腹泻、发热。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等药物控制感染并缓解症状。
2、自身免疫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患者的免疫细胞错误攻击肠道组织,造成持续性炎症和溃疡形成,可能出现血便、里急后重感。临床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硫唑嘌呤片等药物调节免疫反应。
3、缺血
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会导致结肠黏膜缺血缺氧,多见于动脉硬化或血栓患者。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排便后疼痛短暂缓解。治疗需使用硝酸甘油片扩张血管,严重时需手术恢复血运。
4、药物或过敏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诱发伪膜性肠炎。部分人群摄入海鲜、乳制品等致敏食物后,也可能出现过敏性结肠炎。这种情况通常需要停用相关药物,并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万古霉素胶囊调节肠道环境。
5、遗传
约15%-30%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家族史,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需通过肠镜活检明确诊断,并长期规范用药控制病情。
建议出现持续腹痛、腹泻超过2周或伴随消瘦的患者,及时进行粪便检测、结肠镜检查。日常生活中需避免进食不洁食物,慎用抗生素类药物,有炎症性肠病家族史者应定期体检监测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