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发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原体,属于丝状病毒科。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者体液传播,可引起高热、出血及多器官衰竭,致死率高达25%-90%,被列为生物安全四级病原体。
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非洲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或污染物品传播。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免疫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和全身性出血。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肌肉疼痛、呕吐腹泻,后期可能出现皮下瘀斑、口鼻出血及内脏出血。目前研究认为果蝠可能是其天然宿主,人类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而发病。
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需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病畜,疫区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并严格消毒。若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隔离就医,治疗以维持体液平衡、控制并发症为主。2019年WHO已批准两种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特定毒株治疗,但需在专业医疗机构使用。疫情期间应遵循卫生部门指导,不轻信未经证实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