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芸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什么是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该虫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感染后寄生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内,可能引发肝胆系统损伤及相关并发症。

1、病因

肝吸虫病的病原体为华支睾吸虫,其生命周期需经过淡水螺和鱼虾等中间宿主。人体感染主要通过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感染鱼类,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后经胆管逆行至肝胆管发育为成虫。疫区居民因饮食习惯易发生群体性感染。

2、临床表现

早期感染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寄生虫数量增加,可出现上腹隐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肝区不适、黄疸、胆管炎等症状。重度感染可能诱发胆石症、肝硬化等并发症,儿童严重感染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3、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是确诊依据,需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提高检出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发现胆管扩张或肝内钙化灶,CT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损伤程度。血清学检测Igg抗体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4、治疗手段

吡喹酮是首选驱虫药物,需按体重计算剂量分次服用。阿苯达唑也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合并胆道梗阻者需进行内镜或手术干预。治疗后需定期复查粪便确保虫卵转阴,重症患者需进行肝功能监测和支持治疗。

预防该病需改变生食鱼虾的饮食习惯,彻底煮熟淡水鱼类。疫区应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源,开展集体驱虫治疗。感染者应及时接受规范治疗,避免进展为慢性肝胆疾病,治疗期间需注意补充营养促进组织修复。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