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骨骨折后的康复锻炼需根据恢复阶段循序渐进,常见方法包括急性期保护、恢复期关节活动、强化期力量训练、平衡训练以及物理治疗等,具体方案应遵医嘱制定。
1、急性期保护
骨折后初期需避免患肢负重,通常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踝关节,保持制动。此阶段可进行患肢抬高及冰敷以减轻肿胀,同时可尝试脚趾轻微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2、恢复期关节活动
拆除固定后,逐步开展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患者可仰卧位进行踝泵运动(缓慢勾脚尖和绷脚尖),每日3-4组,每组15-20次。随后增加踝关节内外翻活动,动作需轻柔,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3、强化期力量训练
进入骨痂形成期后,可进行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踝关节四个方向的阻力训练(背屈、跖屈、内翻、外翻),每次10-15分钟。提踵练习(踮脚尖)可增强小腿三头肌力量,初期可扶墙进行,逐渐过渡到单腿训练。
4、平衡训练
通过单腿站立、平衡垫训练或Wobbleboard(平衡板)练习,逐步恢复本体感觉。初始阶段每次保持10-15秒,随稳定性提升延长至1-2分钟,每日3-5组,注意在安全环境下进行。
5、物理治疗
结合超声波、低频电刺激等物理因子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软组织修复。水中步行训练利用浮力减轻关节负荷,适合早期过渡到全负重阶段,水温建议保持在32-35℃。
康复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X线,确认骨折愈合情况后再逐步增加训练强度。训练后出现持续疼痛或肿胀加重时应立即暂停并就医。建议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配合营养补充(钙质、维生素D)促进骨骼修复,通常完全恢复运动功能需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