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上的小鼓包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毛囊炎、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就医检查。
1、生理性原因
若近期有手臂外伤、蚊虫叮咬或局部受压,可能因皮下组织受损、炎性物质聚集形成鼓包。此类情况通常伴有轻微红肿或压痛,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局部冷敷、避免摩擦等方式缓解,数天内可自行消退。
2、毛囊炎
毛囊细菌感染可能导致局部出现红色丘疹或脓疱,表现为疼痛性鼓包。此时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外涂抗感染治疗,同时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
3、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的囊肿多呈圆形隆起,触之有弹性,感染时可伴红肿疼痛。较小囊肿可暂观察,若持续增大或反复感染,需通过手术切除。急性感染期可短期使用头孢克肟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等口服抗生素。
4、脂肪瘤
皮下脂肪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多为无痛性包块,质地柔软且可推动。通常无需处理,若瘤体过大影响活动或美观,可通过脂肪抽吸术或外科切除术治疗,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
若小鼓包持续存在超过2周、快速增大、伴有发热或破溃渗液,应及时就诊普外科或皮肤科,通过超声、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挤压或挑破鼓包,防止继发感染或组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