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龙副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在中医中属于什么范畴

高血压在中医中通常属于“眩晕”“头痛”“心悸”等范畴,可能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中阻等证型有关。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因人而异。

1、眩晕

高血压患者常见头晕、头胀等症状,中医认为与肝阳上亢或气血亏虚有关。肝阳上亢者多因情志失调或肝肾阴虚导致肝阳偏亢,气血亏虚则可能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所致。此类患者可伴随耳鸣、面红目赤等表现。

2、头痛

血压升高引起的头部胀痛或跳痛,在中医理论中多属于肝火亢盛或痰浊上扰。肝火上炎可因情绪波动或外邪侵袭引发,痰浊阻滞则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出现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等症状。

3、心悸

长期高血压影响心脏功能时,可出现心慌、胸闷等心悸表现。中医多归为心肾不交或心脾两虚,心火亢盛或气血不足均可导致心神失养。此类证型常伴随失眠、健忘等兼症。

4、不寐

部分高血压患者因阳亢或阴虚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症状,中医称为“不寐”。这可能与肝肾阴虚导致的虚火扰神,或心火亢盛引起的心神不宁有关。

5、中风

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意外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多因肝阳暴亢、风火挟痰上扰清窍所致。此类情况常伴随突然昏倒、肢体偏瘫等危急症状,需紧急救治。

中医治疗高血压需通过四诊合参明确证型,可能采用平肝潜阳、滋阴降火、化痰通络等治法。常用中药包括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方剂,配合针灸、耳穴压豆等外治法。患者需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需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关推荐

推荐文章

常见药品

药企列表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