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裂是否需要打石膏需根据具体病情判断,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石膏固定、支具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若骨裂处存在明显移位或属于承重骨,通常需及时就医干预。
1、石膏固定
石膏常用于稳定性较差的骨裂,例如胫骨、桡骨等部位的裂纹骨折。通过限制关节活动可促进骨痂形成,通常需固定4-8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拆除石膏后需逐步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2、支具固定
锁骨、肋骨等稳定性较好的骨裂,可采用支具或绷带外固定。这类外固定器具便于调整松紧度,利于观察局部皮肤状况,尤其适合老年患者或伴有软组织肿胀的情况。
3、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对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裂,可能需联合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等药物。
4、物理治疗
急性期48小时后可进行局部冰敷,72小时后改为热敷或红外线照射。拆除外固定后,超声波治疗、低频脉冲电刺激等物理手段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愈合。
5、手术治疗
严重移位性骨裂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时,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术式包括髓内钉固定、钢板螺钉固定等,术后需配合抗感染治疗,常用药物有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胶囊等。
发生骨裂后应避免患肢负重,及时到骨科就诊完善CT三维重建等检查。治疗期间需注意观察末梢血运,若出现肢体麻木、皮肤青紫等情况需立即复诊。遵医嘱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恢复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