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否严重通常需要根据病情类型、治疗时机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进行综合判断。急性骨髓炎若及时治疗可能预后较好,但延误治疗或转为慢性则可能较为严重。
1、急性骨髓炎
多数急性骨髓炎患者若能早期发现并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钠等药物,或配合手术清创引流,通常可以有效控制感染,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此时病情相对不严重。
2、慢性骨髓炎
若急性期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慢性骨髓炎,出现骨质破坏、窦道流脓、肢体畸形等情况。此类患者治疗周期长,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清除死骨或进行植骨修复,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病情较为复杂。
3、并发症
骨髓炎合并脓毒血症、病理性骨折或周围组织坏死时,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此类情况属于危急重症,需立即住院抢救。
4、治疗反应
耐药菌感染、患者免疫力低下或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治疗效果可能不佳,感染反复发作的风险较高,可能显著增加治疗难度。
建议患者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高热等症状,需尽快到骨科就诊,完善血常规、磁共振、病理学检查等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评估疗效,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