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的症状通常包括皮肤出血、黏膜出血、严重出血等表现,可能与感染、药物因素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患者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1、皮肤出血
血小板减少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后无法有效止血。患者皮肤可能出现散在的瘀点或紫癜,按压不褪色,常见于四肢或躯干。轻微碰撞或摩擦也可能引发皮下淤青,且消退时间较长。
2、黏膜出血
口腔、鼻腔等黏膜部位因血管丰富且位置表浅,易发生自发性出血。患者常出现牙龈渗血、流鼻血等症状,尤其在刷牙或擤鼻涕时出血量可能增多。部分人还会有结膜下出血,表现为眼白发红。
3、严重出血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时,可能发生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可出现黑便或呕血,泌尿系统出血表现为血尿,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最危险的是颅内出血,常伴随剧烈头痛、呕吐或意识障碍,需立即抢救。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及骨髓穿刺等检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黏膜损伤,必要时需输注血小板或遵医嘱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