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缝针后需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限制活动、调整饮食以及定期换药复查等。具体护理细节需根据伤口部位、深度及医生建议进行调整,避免因护理不当影响愈合。
1、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缝针后需避免伤口接触水或污染物,防止细菌滋生。日常可用无菌纱布覆盖,若敷料被渗液浸湿应及时更换。清洁时使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消毒剂轻轻擦拭,不可用力揉搓或自行涂抹药膏。
2、预防感染发生
每日观察伤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发热或异常疼痛。若发现伤口边缘发红范围扩大、出现黄绿色分泌物或体温升高至38℃以上,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会开具头孢克肟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3、限制局部活动
四肢关节处伤口需减少弯曲伸展动作,腹部伤口应避免弯腰提重物,面部伤口忌做夸张表情。剧烈活动可能导致缝线断裂或伤口撕裂,建议静养1-2周直至拆线,必要时使用支具固定保护。
4、调整饮食结构
恢复期需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肉、鸡蛋、牛奶等促进组织修复。同时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猕猴桃、西兰花等。忌食辛辣刺激、海鲜等可能引发炎症反应的食物,戒烟戒酒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定期换药复查
术后48小时内需首次换药评估愈合情况,此后每2-3天更换敷料。普通伤口7-14天可拆线,特殊部位如关节处需延长至14-21天。拆线后仍需保持痂皮自然脱落,不可强行剥离以防留疤。
恢复期间若出现缝线松动、出血量增大或愈合部位异常隆起等情况,应及时到普外科或急诊科就诊。拆线后可使用硅酮类疤痕贴预防增生,但需在伤口完全愈合后使用。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和营养支持,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