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针是中医皮内针疗法中使用的一种针具,主要用于浅刺穴位并留置皮下,起到持续刺激作用。其应用范围包括疼痛类疾病、失眠以及脾胃不适等,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1、定义及原理
掀针为细小针具,长度通常不超过3毫米,针体短小且针尾呈扁平状。治疗时采用浅刺方式将针体埋入穴位皮下,通过持续物理刺激激发经络感应,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的治疗目的,这种留针方式可维持6-12小时持续作用。
2、适应症范围
常用于治疗各类痛症如颈椎病、腰肌劳损引起的慢性疼痛,以及原发性痛经等妇科疼痛。对于失眠、焦虑等情志病症,常选取神门、内关等安神穴位。脾胃功能紊乱者可通过埋针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调节消化功能,临床数据显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率可达68%。
3、规范操作流程
治疗前需对局部皮肤用75%酒精消毒,根据病症选取2-3个主穴,用专用镊子将灭菌掀针倾斜15度角刺入真皮层,随后用透气胶布固定。术后需保持埋针部位干燥,每日按压3-5次加强刺激,留置时间通常不超过48小时,起针时需再次消毒防止感染。
进行掀针治疗需在具备中医执业资质的医疗机构实施,治疗期间注意观察埋针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反应。凝血功能异常、皮肤破损或糖尿病患者应谨慎使用该疗法,孕妇腰骶部及腹部禁止施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