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的常见方法包括压迫止血、冷敷处理、使用止血药物、手术止血以及预防感染等,需根据出血原因及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方式。若出血无法控制或伤口较深,建议及时就医处理。
1、压迫止血
适用于表浅伤口或小血管出血。可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直接按压出血部位,持续施压5~10分钟。若四肢出血,可同时抬高患肢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减少出血量。避免频繁松手查看,以免影响凝血过程。
2、冷敷处理
闭合性损伤如软组织挫伤、关节扭伤引发的肿胀出血,可用冰袋冷敷患处。低温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避免冻伤皮肤。
3、止血药物
浅表擦伤或渗血可使用凝血酶冻干粉、云南白药粉等外敷止血。消化道出血等内出血需遵医嘱口服氨甲环酸片、注射血凝酶等药物。药物止血需明确病因,凝血功能异常者慎用。
4、手术止血
严重外伤、动脉破裂或术后出血需紧急手术处理。医生可能采用血管结扎、电凝止血、明胶海绵填塞等方式,必要时需输血补充血容量,防止失血性休克。
5、预防感染
止血后需用碘伏消毒伤口,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深部伤口或动物咬伤建议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若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需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
止血后需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再次出血。若按压30分钟仍出血不止,或伴随头晕、心悸等失血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自行使用止血药物前应排除过敏史,孕妇及肝肾功能异常者需谨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