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损伤后需通过及时规范治疗和科学康复管理来降低后遗症风险。通常需注意早期诊断、规范治疗、系统康复训练、科学负重管理及长期跟踪随访,才能有效促进组织修复。
1、早期诊断
损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48小时内采用冰敷减轻肿胀。建议尽早就医进行磁共振检查,明确损伤分级。Ⅰ-Ⅱ度损伤多采取保守治疗,Ⅲ度撕裂或伴有交锁症状时需关节镜评估手术指征,延误诊治易导致关节软骨继发磨损。
2、规范治疗
急性期需佩戴支具固定4-6周,配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洛索洛芬钠片等抗炎镇痛。对于边缘部撕裂可选择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促进愈合,桶柄样撕裂或复杂损伤需行半月板成形术或缝合术,术后需配合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保护软骨。
3、系统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需分阶段进行直腿抬高、静蹲等股四头肌等长训练,6周后逐步开展闭链运动。本体感觉训练需持续3-6个月,通过平衡垫、抗阻自行车等方式重建关节稳定性,康复期间需定期评估肌力恢复情况。
4、科学负重管理
术后早期需拄拐部分负重4-8周,完全负重前需确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健侧90%以上。体重指数超过28的患者需配合减重,日常活动建议佩戴运动护膝,避免深蹲、跳跃等产生剪切力的动作。
5、长期跟踪随访
建议术后每3个月复查关节功能评分,每年进行1次磁共振评估修复情况。重点关注关节间隙变化,若出现反复交锁、晨僵超过30分钟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复诊,必要时进行二次关节镜清理。
日常需注意控制运动强度,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更适合康复后期。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术后1年内避免参加竞技性体育运动,关节肿胀时可配合脉冲磁疗、超声波等物理治疗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