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的宝宝由于体内乳糖酶不足,可能引发腹泻、腹胀、肠绞痛、呕吐以及体重增长缓慢等消化问题。这些症状与乳糖无法被分解吸收密切相关,需结合具体表现进行干预。
1、腹泻
未分解的乳糖会增加肠道渗透压,使水分进入肠腔,导致大便呈水样或泡沫状,每日排便次数可达5-10次,且伴随酸臭味。这种腹泻通常出现在哺乳后30分钟至2小时内。
2、腹胀
肠道内未被消化的乳糖会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如氢气、二氧化碳,引起腹部膨隆。触诊时可发现腹壁紧张,叩诊呈鼓音,部分婴儿会频繁排气。
3、肠绞痛
气体蓄积刺激肠壁,可能诱发肠道平滑肌痉挛性收缩。表现为突发性哭闹、双腿向腹部蜷曲、面部涨红等症状,多在夜间发作,可持续数小时。
4、呕吐
少数患儿因胃肠道不适出现反流现象,表现为进食后非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含奶瓣,严重时可导致电解质紊乱,需警惕脱水风险。
5、体重增长缓慢
长期乳糖消化不良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特别是脂肪和钙质的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生长发育曲线低于同月龄标准,每月体重增长可能不足500克。
若宝宝出现上述症状,建议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或在哺乳前添加乳糖酶制剂。对于持续腹泻超过1周或伴有脱水表现的患儿,应及时就诊儿科,通过大便还原糖检测、尿半乳糖检测等明确诊断,避免擅自使用止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