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P在产科医学上通常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妊娠中晚期出现的肝脏功能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胎儿并发症、肝功能异常。该疾病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一定影响,需通过规范治疗和监测进行管理。
1、皮肤瘙痒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最典型的症状是皮肤剧烈瘙痒,尤其以手掌、脚底等部位更为明显。瘙痒症状常在夜间加重,可能与胆汁酸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有关,但皮肤表面无皮疹或红斑等可见病变。
2、胆汁酸升高
患者血液中的总胆汁酸水平通常超过10μmol/L,部分严重者可达到40μmol/L以上。胆汁酸水平升高可能影响胎盘功能,增加胎儿缺氧风险,需通过肝功能检测进行动态监测。
3、胎儿并发症
该疾病可能引发早产、羊水胎粪污染或胎儿窘迫等情况。高浓度胆汁酸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心肌细胞功能,严重时甚至导致胎死宫内,需密切进行胎心监护和生物物理评分。
4、肝功能异常
约20%患者伴随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但胆红素水平通常正常或仅轻微上升。这种肝功能改变属于可逆性损伤,分娩后1-2个月内可逐渐恢复正常。
5、治疗措施
临床常用熊去氧胆酸胶囊降低胆汁酸浓度,严重者可联用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治疗期间需每周监测胆汁酸水平及胎儿状况,必要时在孕37周后考虑终止妊娠。
出现皮肤瘙痒合并胆汁酸升高时,建议立即到产科就诊并完善相关检查。孕期需加强胎动计数,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避免抓挠皮肤导致继发感染。分娩后需复查肝功能直至指标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