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的病因可能与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肿瘤、感染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其形成机制多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或血流淤滞等因素相关,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脱落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当血栓脱落并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时,可能阻塞血管引发栓塞。患者常伴有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
2、脂肪栓塞
长骨骨折、骨科手术或严重创伤可能导致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最终阻塞肺动脉分支。此类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皮肤瘀点等表现。临床需结合吸氧、糖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并处理原发创伤。
3、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因肿瘤细胞释放促凝物质,易形成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例如肺癌、胰腺癌患者常伴随D-二聚体升高。治疗需在抗凝基础上针对肿瘤进行化疗或放疗,同时监测出血风险。
4、感染
严重感染如脓毒症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和凝血功能紊乱。此类患者需积极控制感染源,并酌情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形成。
5、遗传因素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基因突变疾病,可能使血液处于易栓状态。此类患者需长期随访,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
存在长期卧床、术后制动或恶性肿瘤病史的高危人群,应注意定期活动下肢、穿戴弹力袜。若出现突发胸痛、咯血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诊完善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所有治疗方案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