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胰腺炎、出血、感染、穿孔以及胆管炎等,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患者术后应严格遵循医嘱,若出现异常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1、胰腺炎
这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10%。主要由于导管插入时刺激胰管或造影剂反流导致胰酶激活,表现为上腹痛、血淀粉酶升高。轻症患者可通过禁食、静脉补液缓解,必要时需使用奥美拉唑、生长抑素等药物抑制胰液分泌。
2、出血
多发生于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或结石取出过程中,发生率约1%-2%。出血可能表现为呕血、黑便或血便,轻微渗血通常可自行停止,严重出血需通过内镜下电凝、注射肾上腺素或使用血凝酶等止血药物干预,极少数需血管介入或外科手术。
3、感染
包括胆管炎和胆囊炎,发生率约1%-3%。操作中器械污染或胆汁引流不畅可能导致细菌感染,出现寒战、高热、黄疸加重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必要时行胆管引流术。
4、穿孔
发生率约0.1%-0.6%,多因操作器械损伤十二指肠壁或胆管所致。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腹痛、皮下气肿,CT检查可确诊。小的穿孔可保守治疗,大的穿孔需立即手术修补,同时使用头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5、胆管炎
发生率约0.5%-1%,常因胆道梗阻未完全解除或引流不畅引起。典型症状包括黄疸复发、右上腹痛和发热,需及时进行胆管支架置入或鼻胆管引流,并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广谱抗生素。
术后24小时内需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腹痛程度、体温及排便情况。建议保持平卧位6小时以上,逐步恢复流质饮食。若出现持续发热、呕血、剧烈腹痛或血压下降等症状,应立即进行腹部CT、血常规等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所有治疗措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