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疾病的诊断通常更适合CT检查,但具体需根据病情由医生综合判断。CT在肺部细微结构显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核磁共振(MRI)多用于特定情况或作为补充手段。两者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临床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
CT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快速成像特点,能够清晰显示肺部微小结构。对于肺实质病变如肺炎、肺结节、间质性肺病等,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识别2毫米以上的微小病灶。高分辨率CT可清晰显示支气管扩张形态及肺泡结构变化,对早期肺癌筛查的敏感性可达90%以上。增强CT还能评估纵隔淋巴结和血管情况,在肺栓塞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核磁共振检查在肺部应用存在物理局限性。由于肺组织含气量高、质子密度低,常规MRI图像信噪比较低。但新型超极化气体MRI技术可评估肺通气功能,对囊性纤维化等疾病的功能评估具有优势。磁共振血管成像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肺动脉,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对于胸壁肿瘤侵犯程度的判断,MRI软组织对比度优势明显。
检查方式选择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辐射敏感人群如孕妇、儿童可优先考虑MRI,但需注意检查时间较长可能产生的运动伪影。对于需反复随访的间质性肺病患者,低剂量CT能平衡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临床实践中常采用CT初步筛查,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MRI补充评估血流动力学或软组织特征。建议患者遵从呼吸科或影像科医生的专业指导,根据个体化诊疗方案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