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是动脉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其影响机制涉及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紊乱等多个层面。长期吸烟可显著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1、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屏障功能下降。受损的内皮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促进单核细胞黏附并侵入血管壁,形成泡沫细胞,最终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表明,吸烟者出现内皮功能障碍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3倍。
2、脂质代谢异常
吸烟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在受损的血管内皮处沉积,逐渐氧化形成动脉斑块的核心成分。此外,吸烟还会增强脂质过氧化反应,进一步加剧斑块的不稳定性。
3、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吸烟可激活血小板聚集功能,促进凝血因子释放,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种改变不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还会增加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风险。数据显示,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较不吸烟者高2-4倍。
对于存在动脉硬化的吸烟者,建议立即戒烟并定期监测血脂、血压等指标。日常生活中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有氧运动。若已出现胸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心血管内科就诊,通过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CTA等检查评估血管病变程度,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控制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