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患者需要监测血压和血脂,主要与预防再次梗死、控制动脉硬化进展以及降低并发症风险等原因相关。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或诱发血管病变。
1、预防再次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患者冠状动脉已存在粥样硬化基础。血压升高会增加心脏射血阻力,加重心肌耗氧量;血脂异常会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新的斑块或使原有斑块不稳定。两者协同作用可能引发血管再次阻塞,需通过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等降压药,以及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降脂药物控制。
2、控制动脉硬化进展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高脂血症会促进炎症反应,使斑块脂质核心扩大、纤维帽变薄。两者共同加速冠状动脉狭窄进程。定期监测能评估药物疗效,必要时调整依折麦布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联合用药方案。
3、减少并发症风险
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心力衰竭,血脂异常可增加血液粘稠度,这两者都与心律失常、室壁瘤等心梗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将血压维持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有助于改善心肌重构。
患者应每周测量2-3次血压,每3-6个月复查血脂四项。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降压降脂药物,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或突然停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