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通常适用于心脏骤停、溺水、电击伤、药物中毒、严重创伤等急救场景。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可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提高生存率。
1、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最常见的心肺复苏适应症。当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原因导致心脏有效泵血功能丧失时,心肺复苏可通过胸外按压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配合人工呼吸保障氧气供应,为后续除颤或药物治疗创造条件。
2、溺水
溺水者因气道进水导致呼吸停止,机体缺氧可能引发心跳骤停。此时需立即清除口鼻异物,开放气道后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可帮助恢复血液循环,人工呼吸有助于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防止脑缺氧损伤。
3、电击伤
电流通过心脏可能引发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电击伤患者若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症状,需立即切断电源后实施心肺复苏。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可维持心脑血供,直至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恢复心律。
4、药物中毒
某些药物过量可能抑制呼吸中枢或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如镇静剂过量引发呼吸骤停,或洋地黄中毒引起心脏停跳时,心肺复苏能暂时替代自主呼吸和心跳,为解毒剂使用争取时间。
5、严重创伤
严重车祸、高空坠落等创伤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可能出现继发性心脏骤停。在排除颈椎损伤风险后,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处理活动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损伤。
实施心肺复苏前需确认现场环境安全,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情况。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停止,均应在开始急救的同时呼叫120。施救者需持续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