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措施主要包括产前筛查、新生儿免疫接种、抗病毒治疗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产前筛查
孕妇应在孕早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明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HBV-DNA状态。对于高病毒载量(HBV-DNA大于等于2×10^5IU/ml)的孕妇,需在孕24-28周评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以降低宫内感染风险。
2.新生儿免疫接种
所有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接种首剂慢性乙型肝炎疫苗(10μg)和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IU)。后续按0-1-6月方案完成三针慢性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并在接种完成后1-2个月检测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3.抗病毒治疗
高病毒载量孕妇可在妊娠28-32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进行母婴阻断治疗,产后1-3个月根据肝功能情况决定是否停药。服药期间需每月监测肝功能和病毒载量。
4.哺乳期管理
母亲未服用抗病毒药物且新生儿完成联合免疫者,可正常母乳喂养。若母亲正在服用抗病毒药物,需在用药前充分评估利弊,同时避免乳头皲裂出血时哺乳。
5.分娩方式选择
剖宫产不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建议根据产科指征决定分娩方式。需避免产程过长,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清除体表污染物。
建议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在孕早期至产科和感染科建立联合随访档案,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复制情况。新生儿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应在7-12月龄时进行慢性乙型肝炎五项定量检测,评估免疫效果和感染状态。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家庭成员建议接种慢性乙型肝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