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昏目眩可能是生理性原因所致,也可能与贫血、低血糖、耳石症等疾病原因有关,建议及时就诊明确病因。生理性因素如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等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疾病因素需针对性处理。
1.生理性原因
长时间熬夜、精神紧张或突然改变体位可能导致短暂性脑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头昏目眩。例如从蹲位快速站立时,血液因重力作用分布至下肢,导致大脑暂时缺血缺氧。这类情况通常在休息或调整体位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2.贫血
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减少会影响血液携氧能力,导致大脑供氧不足。患者可能伴随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胶囊、琥珀酸亚铁缓释片等药物治疗,同时建议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
3.低血糖
血糖水平低于3.9mmol/L时,可能导致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出现头昏、心悸、出汗等症状。轻度低血糖可通过口服糖块、蜂蜜水缓解,严重者需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或格列本脲片等降糖药物时需警惕低血糖发生。
4.耳石症
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因内耳耳石脱落至半规管引发。患者在特定头位变化时会出现强烈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治疗可通过Epley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药物改善内耳循环。
若排除疲劳、体位变化等生理因素后仍反复出现头昏目眩,建议前往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血糖检测、前庭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起身,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变化。耳石症患者复位治疗后需遵医嘱进行前庭康复训练,减少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