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与遗传、免疫异常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该病以剧烈瘙痒、皮肤干燥和湿疹样皮损为主要特征,常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群体,部分患者可能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多因素共同作用。遗传因素中FLG基因突变可导致皮肤角质层结构蛋白缺失,削弱皮肤屏障功能。免疫异常表现为Th2型免疫反应过度激活,释放IL-4、IL-13等促炎因子。环境因素如尘螨、花粉等过敏原接触,或肥皂、洗涤剂等化学刺激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典型症状包括婴幼儿期面颊部渗出性红斑、儿童期四肢屈侧苔藓样斑块、成人期全身性干燥鳞屑等。诊断需结合家族过敏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血清IgE水平检测。
日常护理应避免热水烫洗和过度搔抓,建议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急性期可遵医嘱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注射度普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若出现皮肤渗液、继发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