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热通常指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长期发热症状,是结核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结核病可累及肺部或其他器官,发热多伴随其他全身性症状。
结核热的主要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侵入体内,在肺部或其他器官形成结核病灶。细菌代谢产物及坏死组织释放的致热原会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持续性低热或弛张热,体温多波动在37.5-38.5℃之间,午后至傍晚体温升高较明显。
患者除发热外常伴有夜间盗汗、倦怠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消耗性症状。肺部结核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肠结核可能引发腹痛腹泻,骨结核则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诊断需结合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
治疗需遵循早期、联合、规律、全程的用药原则,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乙胺丁醇片等组合治疗方案,疗程通常需持续6-9个月。出现药物耐药时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二线药物,如注射用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片等。
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不明原因发热,特别是伴随盗汗、消瘦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感染科就诊。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保持居住环境通风,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以防止传播。